虎頭蜂簡介

 

全世界有二十三種虎頭蜂,台灣有七種,包括威氏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跗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黑絨虎頭蜂。虎頭蜂具有的共同特徵,包括頭部的比例極大、嘴部大顎強而有力,主要以捕捉其他昆蟲來哺育幼蟲,同時均具有較強的毒性和攻擊性,若遭叮咬,甚至有致命的可能性。牠們都是屬於社會性的群居昆蟲,所有的個體都由一隻女王蜂所產生,其餘大部分不具有生殖能力的工蜂,則負擔起尋找食物和修補建造蜂巢的角色。虎頭峰的蜂巢是由咀嚼後的樹皮纖維所組成,蜂巢的大小會隨著蜂群數量的增加而向外擴張。牠們在低溫來臨前的秋季會變得極敏感,對於靠近蜂巢周圍的人們會整群飛出攻擊,相當具有危險性!

 螢幕擷取畫面 2021-10-09 112943.png - 七大虎頭蜂

食性

虎頭蜂很擅長獵捕其它小昆蟲,並嚼碎獵物以肉泥哺育幼蟲;成蟲則是以花蜜、樹汁及腐果為食。

 

名稱的由來

至於牠們會被稱為「虎頭」蜂,主要是因為牠們的大顎孔武有力、毒性強,相貌驚人且專門獵捕其他昆蟲為食或用以飼育幼蟲(肉食性),牠們就像哺乳類中的老虎一般兇猛,遂有如此稱號。另一種名稱是「大黃蜂」,主要與牠的體型較大,且身體花紋多具明顯的黃色、橙色有關。由於胡蜂類的體型較大,且毒性較蜜蜂強,因此屬於「膜翅目─胡蜂科」者,都被廣泛地稱為虎頭蜂。

 

虎頭蜂的毒性,可以區分為兩種

1.虎頭蜂毒液的直接毒性。

2.虎頭蜂蛋白質引起身體的過敏反映。

第一種的蜂毒,必須要受虎頭蜂二百次以上的叮咬,蜂毒的量才會使一個人有生命危險。

另外一種是虎頭蜂的蛋白質(這才是重點),會引起身體的過敏反應,而造成血壓下降休克、生命危險。一般而言,過敏體質的人比較容易因過敏而休克,須儘速送醫救治。

 

避免虎頭蜂叮,須注意下列事項

⊙盡量走在步道上,不要隨意穿進樹叢,以免驚動蜂群。

⊙不要大聲喧嘩笑鬧,也不要亂丟石頭或搖動樹枝,避免引發虎頭蜂的攻擊。

⊙隨時注意警戒蜂及蜂巢的蹤影,採取走避與遠離的作為,以降低危害。

⊙遇蜂群,務必要安靜快速地離開...一定要快點離開,距離至少拉開50米以上。

⊙若眼前二、三公尺看到蜂巢,而蜂群已展翅準備進行攻擊,這時千萬不得驚慌,只要記住下列要領,就可解危:靜............(安靜、蹲低、移動、遠離)

⊙虎頭蜂喜歡那顏色鮮明、且具有芳香味的花卉植物,所以登山不可以擦香水。

⊙儘量穿著長袖長褲的衣服上山。

 

若遇見警戒蜂,不拍打,快避繞

山區虎頭蜂的種類,以黃腰虎頭蜂、黑腹虎頭蜂(樹巢)、大虎頭蜂(地穴)為主。虎頭蜂在準備攻擊時,通常只有12隻在登山客身邊繞圈圈,這就是俗稱的「警戒蜂」,貿然對其拍打攻擊,牠們一旦噴射攻擊費洛蒙信號在目標身上後,即會折返蜂巢呼喚蜂群大舉來襲,循依費洛蒙信號來攻擊目標。

警戒蜂的巡邏範圍約在50100公尺左右,換句話說,只要看到單飛的虎頭蜂,即表示已進入牠們的攻擊範圍,最好停止前進,或折採有濃密樹葉之枝叉將頭瞼舉罩在其中後,噤聲快速繞道通過。或事先於全安造遠處穿好雨衣褲或外套、長袖上衣,並將雨衣頭帽或頭巾載好,用衣物將臉頸部份包覆,戴好手套、手袖扎緊、褲管紮進襪身,若遇蜂群攻擊迅速採直線及單一方向遠離蜂群。

 

緊急臨時治療方式

⊙可以用隨身攜帶的氨水來塗抹患部,以減輕患部疼腫的痛苦。

⊙如果沒帶氨水,你可在周遭採一張姑婆葉,找地方挖個凹洞,將姑婆葉置入鋪成勺狀,然後不必害臊的上一些尿,五到十分鐘後,尿液已氧化成氨液,再將它塗抹在患部,一樣可以達到減輕疼腫的功效。(一說無效...姑且信之)

⊙也可以找尋四周是否有姑婆芋、紫背草或紅乳草。紫背草或紅乳草搗爛後,敷在螫傷紅腫部,對患部或多或少有點幫助;姑婆芋的根對消腫毒挺有效的,但使用姑婆芋可要小心,因為姑婆芋全株幾乎有毒。

 

泰雅族人眼中的虎頭蜂

虎頭蜂(tryung)的特徵,整體看起來偏褐色,其腹部到尾端都是黑色,故有「黑尾蜂」之別稱。虎頭蜂身長約有2.5公分長左右,幼蟲大約在3.5公分之內。

虎頭蜂生性毒辣又霸道,牠經常在白尾蜂和蜜蜂的巢窩裡面強行同居,有些族人常常不小心,經常會在採蜜蜂的時候,突然在蜂窩裡受到虎頭蜂的攻擊。

虎頭蜂築巢的習性,喜歡在高處,因此,大部分若不是在高樹上,就是在懸崖間的樹枝下築巢,並且會將蜂巢周圍的樹葉全部吃盡,以保持光禿的環境。

虎頭蜂的嗅覺奇佳,因此朝牠順風方向而行的人,都一定會遭受牠的攻擊。受到攻擊的症狀大部分不會有太劇烈的疼痛,但是會腫脹,並且神經會酸麻,傷口會留下難以抹滅的疤痕。

族人若要收拾虎頭蜂,通常必須利用沒有月光的黑夜中行動,而且還要選對風向朝逆風的方向進入牠的禁區。按照泰雅族原始的捕捉法,必須在其蜂巢的正下方堆積乾柴,然後選定適當的方位,用長竹竿點燃乾柴。由於夜間蜂母一見到光,就會直衝過去,所以不需花太多時間,就可以將虎頭蜂消滅,安然爬上去摘下蜂窩。

早期的泰雅族人,還不知道蜂巢和蜂母都可以浸酒製藥,只知道吃牠的幼蟲。因此,以前泰雅族人的形容方式,都以蜂巢的體積和幼蟲的總重,作為相互比較的話題。




認識虎頭蜂

 

虎頭蜂的攻擊行為

按照郭及葉(1987)區分,以人們接近蜂巢距離5公尺就有攻擊行為:

屬於第一級: 2~5公尺有攻擊行為  --  黑絨虎頭蜂

屬於第二級: 0.3~2公尺有攻擊行為  -- 中華大虎頭蜂、黃跗虎頭蜂

屬於第三級: 0.3公尺以內有攻擊行為  -- 黃腳虎頭蜂、擬大虎頭蜂

屬於第四級: 必須觸及蜂巢才有攻擊行為  -- 姬虎頭蜂

 

一、威氏虎頭蜂

學名:Vespa wilemani

分布:分布於中、高海拔1500~2,500公尺地區。

體長:雄蜂2.1~2.2公分,工蜂2.0公分。

特徵:頭、胸部為暗紅褐色;腹部以黑色為主,腹部背板第一、二、三緣有黃色帶紋,第四節背板金黃色,帶為重要特徵。腹部腹面第二、三、四節有黃色斑紋。 

威氏虎頭蜂是台灣特有種,分佈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山區,族群數量不大,蜂窩的外殼很厚,有保溫作用,以利高海拔生活。

 

二、姬虎頭蜂

學名:Vexpa ducalisVespa tropica

別名:雙金環虎頭蜂、黑尾胡蜂。

分布: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500~1,500公尺地區,高海拔零星分佈。

體長:雌蜂3.6~3.8公分,雄蜂3.0~3.2公分、少數2.6~3.0公分,

工蜂3.6~3.8公分、少數3.2~3.8公分。

特徵:腹部每一、二腹節為暗黃色、並有一黑色環帶,第二腹節隻環帶分成三段,第三腹節以後為黑色。因此也稱黑尾虎頭蜂體型第二大的虎頭蜂。蜂群族群少不常見,攻擊性弱。 

姬虎頭蜂的體型頗大,但族群數量較小,專門捕食馬蜂,此一有趣的關係在台灣尚無相關研究。

 

三、擬大虎頭蜂

學名:Vespa analis

別名:正虎頭蜂(台語);小型虎頭蜂。

分布: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地區,高、低海拔都有分布。

體長:雌蜂2.6~3.2公分,雄蜂2.3~2.6公分,工蜂2.2~2.7公分。

特徵:外形酷似中華大虎頭蜂,但是體型較小,腹部暗黑褐色,末端節呈黃色。 

擬大虎頭蜂的蜂窩較小,外型類似中華大虎頭蜂,有關其習性的報告也較少。

 

四、黃腰虎頭蜂

學名:Vespa affinisV.formossana

別名:黃腰仔、三節仔(台語)黑尾虎頭蜂、台灣虎頭蜂。

分布:主要分布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也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

和人類活動範圍接近,是所有虎頭蜂叮咬最多的一種但毒性不強

體長:雌蜂公分,雄蜂分分,工蜂2.2~2.8公分。

特徵:腹部第一、二節為金黃色,後半部其餘名節為黑色,極易辨認。 

黃腰虎頭蜂是平地最常見的虎頭蜂,也是比較溫和的物種,雖然每年秋季都有許多人聲稱遭到黃腰虎頭蜂攻擊,但是這些案例幾乎全是人類干擾黃腰虎頭蜂的蜂窩所造成的,例如調皮的國小學生用石頭丟擲校園內的虎頭蜂窩,常造成許多名學童同時被螫。

 

五、黃跗虎頭蜂

學名:Vespa velutina

別名:黃腳仔、花腳仔(台語)黃腳虎頭蜂、赤尾虎頭蜂、凹紋胡蜂。

分布: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的山區,高、低海拔都普遍分布。

體長:雌蜂2.9~3.1公分,雄蜂2.1~2.3公分,工蜂2.0~2.2公分。

特徵:體表有絨毛,腳跗節明顥的淺黃色。因此有黃腳虎頭蜂及赤尾虎頭蜂的別名。 

黃跗虎頭蜂的飛翔能力很好,也捕食蜜蜂,毒性和攻擊性僅次於黑絨虎頭蜂,加上蜂窩大,可以長到2公尺高,值得注意。

 

六、中華大虎頭蜂

學名:Vespa manderinia

別名:土蜂仔、大土蜂(台語)、台灣大虎頭蜂、中國大虎頭蜂、金環胡蜂、大虎頭蜂。

分布: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區,高、低海拔零星分布。

體長:雌蜂5公分,雄蜂3.9公分,工蜂4公分。

特徵:體表絨毛較少;頭部淺黃褐色;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末端數節呈黃色。 

中華大虎頭蜂分佈於中國大陸日本和台灣,是虎頭蜂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築窩於地面或樹根,攻擊性強,亦有致死紀錄。因此誤入警戒範圍或是震動到蜂窩,都可能遭遇攻擊。會捕食蜜蜂,危害養蜂場。

 

七、黑絨虎頭蜂

學名:Vespa basalis

別名:黑尾仔雞籠蜂(台語)、黑腹天鵝絨虎頭蜂、黑腹虎頭蜂、絨毛胡蜂、黑虎頭蜂。

分布: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區,少數分布於高、低海拔地區。

體長:雌蜂3~3.2公分,雄蜂2.1~2.3公分,工蜂2.~2.2公分。

特徵: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紅黑色;腹部深黑色。攻擊性最強,致死率最高 

黑絨虎頭蜂俗稱黑尾,窩為卵形,頂呈錐狀,似早年的竹編雞籠,又稱為雞籠蜂。黑絨虎頭蜂一個蜂窩的蜂數可達1萬餘隻,由於蜂窩的進出口為長形裂口,而且有時不止一個,蜂窩遇警時,蜂隻可以大量、快速地衝出蜂窩,進行防禦,被認為是攻擊性(防禦性)最強的種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來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