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經文翻譯(1)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本經題目的意思是-----堅固不壞猛利的般若空慧能斷一切眾生煩惱疑惑,能使一切眾生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的經典

(註)《金剛般若波羅蜜》 
金剛,喻也。般若,法也。以金剛之貞,至堅至利、能斷難斷,能碎萬物。譬喻般若空慧,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是名金剛般若。

波羅蜜Pa%ramita%,又作波羅蜜多,播囉弭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曰度。以名菩薩之大行者,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
(《金剛般若波羅蜜》至堅至利般若空慧,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使眾生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這本經是由姚秦時代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 鳩摩羅什所翻譯成中文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是這樣聽聞的。在那個時候釋迦摩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及比丘眾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住在一起。這時吃飯的時間到了,世尊穿好外出的袈裟,拿著乞討食物的缽,進入舍衛大城去乞討食物。在舍衛大城中,世尊按著行走的順序一家接著ㄧ家的乞討完畢後,回到了本來的住處。把乞討來的食物吃完後,將外出的袈裟及洗乾淨的缽收起來,洗好了腳後,舖好了座位而坐了下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個時候,有一個年高德邵的比丘。名叫須菩提的在大眾中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所穿著的袈裟偏在左肩上而露出右肩,右腳膝蓋跪在地上,雙手合十恭敬的向釋迦摩尼佛說道:「這個世界上很希少的九種功德具足,三世十方世界中最尊貴的人啊!如來(佛十種名號稱謂之一。如者真如也,乘著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就正等正覺之故,又乘著真如之道來三界垂示教化眾生的緣故,所以名為如來。)非常護持憶念所有的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也常常吩咐叮囑所有的菩薩。世尊!當信聞佛法的男子或女人,發起為眾生尋求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時,應該如何來安住?又如何來降伏他妄念紛飛的心,使它能寂靜下來,並且能深深的防護自心不受雜染呢?」

(註)【菩薩】

 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十四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佛地論二曰:「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淨名疏一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云開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眾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天台戒經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餘字。譯云大道心成眾生。」等不等觀雜錄一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薩-產+夆],謂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考字典從薩,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防-方]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註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淨土論註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
瑜伽八十三卷四頁云:即此大師,亦稱無上。映蔽一切聲聞,獨覺,下中乘故。又云:言無上者,於所知障,得清淨故。又云:言無上者,出世間善得圓滿故。
二解 集論三卷六頁云:云何無上?幾是無上?為何義故,觀無上耶?謂無為一分故;是無上義。法界法處一分是無上。為捨執著最勝事我故;觀察無上。
三解 法蘊足論二卷十五頁云:言無上者:如世尊告苾芻眾言:一切和合部類眾中,佛弟子眾,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故名無上


【正等覺】
如如來十號中說。
二解 法蘊足論二卷三頁云: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等法者,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道,能證神境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他心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道,能盡貪瞋癡慢憍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慇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釋迦摩尼佛說道:「善哉,善哉。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一樣:如來是非常護持憶念所有的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也常常吩咐叮囑所有的菩薩,你現在專心一意仔細的聽著!我該當為你宣說:當善男子或善女人,發起為眾生尋求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時,要像這樣的來安住,要像這樣的來降伏他妄念紛飛的心使它能寂靜下來,並且能深深的防護自己的心使它不受雜染。」

(個人看法)
金剛經開宗明義就把佛法修行的次第說的非常清楚

一.是發起為眾生尋求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二.是應云何住?(應該如何來安住在這無上正等正覺上?)

三.是云何降伏其心?(又如何來降伏他妄念紛飛的心使它能寂靜下來,深深的防護自身不受雜染呢?)

整本金剛經就由這三個主軸開展....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好的。世尊!欣願樂於聽聞您的說法。」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所有一切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及大菩薩應該這樣的來降伏他妄念紛飛的心使它能寂靜下來,並且能深深的防護自己的心不受到雜染!所有一切依於五陰和合而生的有情之類:如那些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等;那些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等;那些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等,那些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等;那些因為被顛倒障礙所迷惑,造作精耀亂想的業,因為惑業明顯感應受報,有形礙明顯之色如星辰,爝火蚌珠,皆精明之類,爝火即螢火等之類、那些因為被顛倒銷散所迷惑,造作陰隱亂想之業。惑業暗昧,感應受報,空散銷沉,色盡心亡,猒空絕想,沉冥幽隱,無有形色,無色界外道之類;那些因為被顛倒似有似無的現象所迷惑,造作隱伏凝滯亂想的業,惑業和合,感應受報。從憶想所生的神鬼精靈之類、那些因為被頑鈍愚癡所障惑,造作枯槁亂想之業,惑業和合,感應受報,想心昏迷,沒有知覺,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如華表生精,如黃頭外道化為石等類、那些生於無色界的第四處的有情,沒有下地麤想的煩惱,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沒有細想的煩惱,故叫非無想,又叫非非想等之類的有情,以上所說的所有的那些有情,我都讓他們能證入無餘涅槃(謂見、思二種惑(煩惱)與所受五陰的色身,都已經滅盡,一點點的煩惱都沒有剩餘,叫做無餘涅槃。(五眾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而滅除了他們的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疑惑,救度他們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之苦(滅度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像這樣的雖然好像我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眾生得到滅度的。是什麼緣故呢?(說明:眾生是因為聽聞我(世尊)所說的佛法道理而能自己覺了醒悟...開啟原本具有智慧...自己滅盡自己的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疑惑...能夠證入無餘涅槃彼岸....所以眾生是自己度自己...並不是我能去滅度他們的見思塵沙,無明這些煩惱)須菩提!若是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於五陰法中,若即若離,的執著我我所是實在的我之我相的念頭,或是於五陰法中,妄執我是人,我生人道,跟其他道不同的人相念頭,或是於五陰法中,妄執著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共生此身的眾生相的念頭或是於五陰法中,妄執著我受一期壽命,或長或短的壽者相的念頭。這樣的人就不是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註:相---謂三界一切品類,洪纖妍醜,情與無情,及根塵諸法,各有形狀,是為相也

「再者,須菩提!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對於所有的法,應該不要有所執取粘著,以沒有執取粘著在任何虛妄不實境相的清淨心來布施,即是要內心不執取粘著在色所成的種種虛妄不實境相的好醜上來布施,內心不執取粘著在聲香味觸等所成種種虛妄不實境相的順逆好醜上來佈施,也不要執取粘著在任何法所成種種虛妄不實境相的順逆好醜上而來作布施。須菩提!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應該像這樣的來布施,不執取粘著在任何虛妄不實的境相上,以清淨心來作佈施。什麼緣故呢?若是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不執取粘著在任何因緣和合虛妄不實的境相上,以清淨心來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是無法思慮無法計算的那麼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你認為東方虛空是可以思慮量度的嗎?」

「不也,世尊!」

「不可以思慮量度,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是可以思慮量度的嗎?」

「不也,世尊!」

「不可以思慮量度,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不執取粘著在一切因緣和合虛妄不實境相的順逆好醜上來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像虛空一樣的無法思慮無法計算。須菩提!菩薩(求道求大覺之人)就應該如我上面所教倒的,以不執取粘著因緣和合虛妄不實境相的順逆好醜上來安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可以在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中來觀見如來嗎?」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用四大假合虛妄不實的色身幻相來觀見如來。什麼緣故呢?在這裡如來所說的身相,並不是指一般世俗上所說的四大假合虛妄不實的的色身幻相而言,而是指法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所有一切境相,都是因緣和合虛幻不實的。若是有人能了知一切境相都是因緣和合虛幻不實的,當因緣散滅時這境相就消失了,所以目前所顯現的不是他的本體實相,那這個人就是能觀見如來本體實相的人了。」

(重點說明:)

1.本段是說明要修持大成佛法第一點---->要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確立了修行正確的方向以後...開展出修行的次第...有了菩提心的指引....安住在菩提心上....來降服自己的妄心....

2.這裡所提的佈施即是無相佈施....就是應該以無雜染的清淨心來佈施....不要執取粘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成種種虛妄不實境相...的順逆好醜上..來佈施...應無所執取粘著而行於佈施...

3.要佈施什麼呢?---->要佈施身命法財.....捨離對色身香味觸法...身命財法的貪愛執取粘著沉溺與依賴.

4.實相----->實相是--->空..無相..無願..不可得......修行人應時時安住在這般若智慧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對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真的會有眾生,因為聽聞世尊所說金剛經的這些法義或因為看了金剛經裡面的經文句子,而生出堅固不可破壞的信念嗎?」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請不要這樣說。如來入滅以後,經過五百年,只要有修持五戒十善等感人天福利之行法的人,對於這金剛經裡面的的經文句子能夠深心信受,或是對於他在金剛經上所了悟理解的法義能不起疑心,並且以這金剛經裡面的法義為法性實相,能深心信樂諸法實性。應當知道這個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可以以算數計量的佛在世的時代中種下堅固不可拔身口意三者之善業,而是在無量千萬佛的時代就已經種下了種種的善根福德,對於聽聞這金剛經裡面的的經文句子能夠深心信樂,甚至僅只是不經意的生起一念清淨心信受的人,須菩提!如來都能知道也都能看見,這些眾生必定得到無法量度無法計算這麼多的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眾生心清淨不再有我相(於五蘊法中認定有一個真實存在能作主的我)、人相(於五蘊法中認定我為人,不同於其它道的有情也)、眾生相(於五蘊法中認定自己是由五蘊緣合而生的)、壽者相(於五蘊法中認定我擁有一定期間之壽命,成就而住,有時間的分隔限制也。)等的分別執著。

(註)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一、我相,於五蘊法中認定有一個真實存在能作主的我,有我所有的觀念存在也。

二、人相
,於五蘊法中認定我為人,不同於其餘的道也。
三、眾生相,
於五蘊法中認定自己是由五蘊緣合而生的。
四、壽者相
,於五蘊法中認定我擁有一定期間之壽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註)法相、非法相
 法相是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肉眼觀故,則見是有;以慧眼觀故,則見是無。眾生迷故,於此等法,起執取相,故名法相。(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也沒有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的分別執著及在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外還有一法的分別執著。為什麼呢?這些眾生若在心裡分別執取表現於外而想像於心者之事物相狀或諸法體狀,就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了。」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眾生若是分別執著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為實有,也就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眾生若是分別執著在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外還存有一法,也就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們不應該分別執著法相(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為實有,也不應該分別執著非法相(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外還存有一法)。因為這個道理的緣故,如來常常說:你們這些比丘啊,應當知道我所說的法就好像船,乘船過了河的人就應該將船捨棄,而不要把船揹著走的比喻一樣,乘船過了河便應捨離不要把船揹著走。諸法(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等一切的生滅法)當下生起當下滅盡,當體即空,不應分別執著其為實有,更何況是執著非法(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外還存有一法),這種念頭更應捨離不可執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註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淨土論註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
瑜伽八十三卷四頁云:即此大師,亦稱無上。映蔽一切聲聞,獨覺,下中乘故。又云:言無上者,於所知障,得清淨故。又云:言無上者,出世間善得圓滿故。
二解 集論三卷六頁云:云何無上?幾是無上?為何義故,觀無上耶?謂無為一分故;是無上義。法界法處一分是無上。為捨執著最勝事我故;觀察無上。
三解 法蘊足論二卷十五頁云:言無上者:如世尊告苾芻眾言:一切和合部類眾中,佛弟子眾,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故名無上


【正等覺】
如如來十號中說。
二解 法蘊足論二卷三頁云: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等法者,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道,能證神境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他心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道,能盡貪瞋癡慢憍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慇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須菩提!你的看法如何?如來有得到一個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嗎?如來有說什麼法嗎?」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說道:「就如我所能理解佛所說的義理中,沒有一個固定實有的法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法的,也沒有一個固定實有存在的法,如來能用言語說出來的。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這個法是指(真如法性)的顯現流露,不能分別執取、也無法以言說表達的、不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等生滅法也不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外還存有的法。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世間所有一切賢者聖者都是以能契入無為法(真如法性)的深淺程度(心清淨的程度)而在事相的顯現上會有所差別。」

(註)【賢聖】

【賢聖】
外典謂之聖賢。內典謂之賢聖。賢者和於善之義。聖者會於正之義。和於善,雖離惡,而未發無漏智,不證理,不斷惑,在凡夫之位者,謂之賢。既發無漏智,證理斷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謂之聖。見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賢。見道以上名為聖。大乘義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賢,會正名聖,正謂理也。理無偏邪,故說為正。證理捨凡,說為聖矣。(中略)就位分別,見前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為賢。見諦已上會正名聖,故仁王中,地前並名為三賢,地上菩薩說為十聖。」四教儀二曰:「言賢者,鄰聖曰賢,(中略)賢者名直善也。」嘉祥仁王經疏三曰:「會真名聖。」俱舍義光記二十二曰:「賢謂賢和,聖謂聖正。」大乘中,仁王經有三賢十聖之目,瓔珞本業經有四十二賢聖之稱。小乘中,薩婆多宗立七賢七聖,成實宗立二十七賢聖。但賢有通別之二門。據別門,則賢居下位。據通門,則通於見諦以上。如經說賢者舍利弗賢者須菩提等,福田經所說之二十賢聖。俱舍論二十二曰:「分別賢聖品。」成實論一曰:「分別賢聖品。」大乘義章十七本曰:「賢聖義。」義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賢聖章。」各有所說。

(註) 無為法

  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上之四種,色心假實,皆是生滅之法,名有為性。無此有為,假名無為,非更別有一箇無為之法,在於有為法外,而與有為相對待也。故云但是四所顯示。然為既無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顯,故不妨隨於能顯,說有六別:
  一、虛空無為 虛空無為者,非色非心,離諸障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為。
  二、擇滅無為 擇滅無為者,正慧簡擇,永滅煩惱,所顯真理,本不生滅,故名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 非擇滅無為者,復有二種:
   一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故名無為。
   二者、有為緣闕,暫爾不生,雖非永滅,緣闕所顯,故名無為。
  四、不動滅無為 不動滅無為者,入第四禪,雙忘苦樂,捨念清淨,三災不到,亦名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 想受滅無為者,入滅盡定,想受不行,似涅槃故,亦名無為。
  六、真如無為 真如無為者,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實諸法之性。諸法如波,此性如水;諸法如繩,此性如麻;諸法非此則無自體,此離諸法亦無自相,故與諸法不一不異。惟有遠離遍計所執,了達我法二空,乃能證會本真本如之體。真如二字,亦是強名。前五無為,又皆依此假立。此即唯識實性,故皆唯識,決無實我實法也

   ┌一、心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       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 ┐
   │  ┌一、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 │
   │  │二、別境……欲、勝解、念、三麼地、慧…………五│ │
   │  │三、善……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  │ │
   │  │     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十一│ │
   │  │四、煩惱……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六│ │
   │二、│      ┌忿、恨、惱、覆、誑、   ┐  │五│
   │心 │      │諂、憍、害、嫉、慳…………│  ├十│
   │所 ┤      │             │  │一│
   │有 │五、隨煩惱…┤無慚、無愧、不信、    ├二十│ │
   │法 │      │懈怠、放逸……………………│  │ │
   │  │      │             │  │ │
一切法┤  │      │昏沈、掉舉、失念、    │  │ ├百法
   │  │      └不正知、散亂…………………┘  │ │
   │  └六、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
   │三、色法………眼、耳、鼻、舌、身、色、聲、       │
   │       香、味、觸、法處所攝色…………………十一 │
   │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       ┐    │
   │四、│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    │
   │心 │                    │    │
   │不 │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     │    │
   │相 ┤流轉、定異………………………………………├二十四 │
   │應 │                    │    │
   │行 │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     │    │
   │  └和合性、不和合性………………………………┘    │
   │五、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     │
   └       不動滅無為、受想滅無為、真如無為………六 ┘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註)【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三千大千世界】
 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七寶】
 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若是有人將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用來布施,這個人因為這樣的佈施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這些因布施所得的福德是因緣和合所成,是有盡的,可以量數的,當因緣散滅時,則此福德也就消散了,這樣的福德並不是如來所說無法思慮量度的福德本體自性,所以如來說這樣的福德是可以量度計算的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註)【佛】【法】

【佛】

 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馬*太]、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

【法】
 法者梵云達磨Dharma,為通於一切之語。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為法也。唯識論以自體任持與軌生物解二義解法。自體任持者,謂竹有竹之自體,梅有梅之自體,有形者,有形之自體,無形者,有無形之自體,各保任維持其自體也。軌生物解者,謂如是既各有自體,皆為自體任持之狀,然只限於有體,不能容無體,法者,兼攝無體,該盡一切也。唯識論一曰:「法謂軌持。」同述記一本曰:「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俱舍論光記一曰:「釋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謂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變。二軌生勝解,如無常等生人無常等解。」大乘義章十曰:「法者,外國正音名為達磨,亦名曇無。本是一音,傳之別耳。此翻名法,法義不同。汎釋有二:一自體為法,二者軌則名法。」唯識述記二末曰:「法者,道理義也。有般涅槃之義,名般涅槃法。」

「若是另外有人對於這金剛經中的法義,以堅定的意志深心信受,並在自己的心中憶持不忘,甚至僅僅以這金剛經中的任何一句四句偈,為他人解說法義,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勝過前面所說那個將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數量的七寶用來布施的人所得到的福德。須菩提!所有一切佛以及一切佛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法,都是從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修證出來的。

須菩提!這裡所說的佛、法,並不是指有個佛、法的實體存在,這裡所說的佛、法是指真如法性,實際上是沒有一個佛的實體存在也沒有一個法的實體存在,所以這裡所說的佛、法也就不是世俗言說上所謂的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註)【須陀洹】
 Srota-a%pauna,具稱須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舊譯入流,至流,逆流,溝港等。新譯預流。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聖道之義,逆流者,違背於生死之流也。斷三界之見惑,即得此果。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證入須陀洹(初入聖道)果位的人能夠起個念頭說:『啊!我已經獲得一個須陀洹(入流)果位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說道:「不能,世尊!為什麼呢?證入須陀洹(初入聖道)果位的人雖然稱為入流,而實際上他的心行是無所入的,因為證入須陀洹(初入聖道)果位的人不會墮入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煩惱中,所以才叫做須陀洹(初入聖道)。」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註)【斯陀含果】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心起貪愛,迷惑不了也。九品者,於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證入斯陀含(一往來)果位的人能起個念頭說:『啊!我已經獲得一個斯陀含(一往來)果位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說道:「不能,世尊!為什麼呢?證入斯陀含果位的人雖然名叫做一往來,而實際上並沒有往來,是名斯陀含(一往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註)【阿那含】
  Ana%ga%min,譯曰不還。不來。斷盡欲界煩惱之聖者名。此聖者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還。大乘義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還。小乘法中,更不還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證入阿那含(不還)果位的人能起個念頭說:『啊!我已經獲得一個阿那含果位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說道:「不能,世尊!為什麼呢?證入阿那含(不還)果位的人雖然取名叫做不來,實質上並無不來,所以才名叫做阿那含(不還)。」

 

(說明:真如自性無有來去)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註)【阿羅漢】
  大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又,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法華疏云:阿[風@(軷-車)](音跋)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悉是無生釋羅漢也。或言無翻,名含三義:無明[禾*康]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名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言應供。含此三義,故存梵名。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證入阿羅漢果位的人能起個念頭說:『啊!我已經獲得一個阿羅漢道的果位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註)【無諍三昧】【阿蘭那】

【無諍三昧】
 安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禪定也

【阿蘭那】

 肇翻無諍,又云寂靜。坐禪三昧經云:無諍者,將護眾生,不令起諍也。什注淨名:無諍有二:一、以三昧力,將護眾生,令不起諍心。二、隨順法性,無違無諍。

須菩提言:「不能,世尊!為什麼呢?事實上沒有一個名叫做阿羅漢法的實體存在。世尊!若是證入阿羅漢果位的人起個念頭說:『啊!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就是分別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世尊!佛陀說我(須菩提)證得安住於空性與其他無諍之禪定,是所有人中最為第一的,是第一離盡諸地煩惱的阿羅漢。我沒有起一個念頭說:『我是離盡諸地煩惱的阿羅漢』。世尊!我若是有起一個念頭說:『我獲得一個阿羅漢道的果位』,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於無諍的修行者!那是因為我(須菩提)實在是無所行(一念不生),所以佛陀才說須菩提喜歡寂靜無諍的修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以前在燃燈佛那裡修行,在法方面有獲得什麼嗎?」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世尊!如來以前在燃燈佛那個地方修行,在法方面實在沒有獲得什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菩薩可以莊嚴他的佛土嗎?」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沒有,世尊!為什麼呢?用以莊嚴佛土的,並不是莊嚴的體性,只是世俗言說稱名叫做莊嚴。佛土非莊嚴非非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須菩提,所有的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執取粘著在色所緣合而形成種種虛妄境相的好醜順逆上生起念頭,不應該執取粘著在聲香味觸法五塵所緣合而形成種種虛妄境相的好醜順逆上生起念頭,應該不執取粘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緣合而形成種種虛妄境相的好醜順逆上,而生起清淨心。」

重點說明:

1.能讓人我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的作為,才是真功德,是無盡的,無量無邊不可量數,一切有為造作所得到的福德是因緣和合所成,是有限的,可以量數的,當因緣散滅時,則此福德也就消散了。

2.實相----->空..無相..無願..不可得...無可莊嚴...修行人應時時安住在這般若智慧上,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譬如有人,他的色身好像須彌山王那樣大,你認為如何?這個色身很大嗎?」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說道:「非常大,世尊!為什麼呢?佛所說的大身並非指四大假合虛幻不實有相的色身,而是指圓滿含融遍一切處的法身而言,因為是指法身圓滿含融遍一切處,才是名叫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就好像一條恒河中所有沙子的總數,有等同於一條恒河中所有沙子的總數,那麼多條的恒河,你認為如何?這麼多條恒河中所有沙子的總數量,這樣的數量多嗎?」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說道:「非常多,世尊!光就等同於一條恒河中所有沙子的總數那麼多條的恒河的這個數量,就多到無法量度計算了,何況是這麼多條恒河中所有沙子的總量數,更是多到無法量度計算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註)【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三千大千世界】
 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七寶】 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若是有人將堆滿你上面所說的等同於一條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數量那麼多條的恒河中,所有的沙子的總數量那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用來布施,這個人這樣佈施所能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說道:「非常的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以信心堅固深心受持,憶持不忘這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法義,甚至僅受持這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任何一句四句偈等,或僅為他人解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任何一句四句偈的法義,因為這樣所得到的福德,遠遠超過前面所說的,那個用充滿等同於一條恒河沙數那麼多條恒河中所有沙子數量總和,那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多的七寶來布施的人,所能得到的福德。再則,須菩提!隨著有人宣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法義,甚至只宣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任何一句四句偈等的法義,就應知道這個地方,一切的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等都應當來來恭敬供養,就好像有佛的塔廟在一樣,更何況如果有人完全能信心堅固深心受持,憶持不忘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法義,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須菩提!你應當要知道這個人將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只要有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典所在的地方,則有佛在那個地方,我們眾生就應該像佛的弟子尊重佛一樣的尊重護持供養那個地方。」

重點說明:

1.非相為大...不可量度計算的為多...有為造作的一切法...有相而可量度計算的....都是因緣和合緣盡則散滅...是有限的。

2.自己受持讀誦金剛經,可以使自己有機會成就菩提解脫六道輪迴到達彼岸,....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的法義,讓人有機會成就菩提解脫六道輪迴到達彼岸,一燈可點無量無數的燈....輾轉相因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勝數,遠遠超過以七寶等無量數寶物,人為造作佈施,所得有限的功德甚多。

3.受持讀誦金剛經或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法義,就如同佛塔廟所在,一切的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等都會來恭敬供養,我們眾生更應該如佛一般的尊重供養 護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那時,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這部經應當取什麼經名呢?我們要如何來供奉護持呢?」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註)《金剛般若波羅蜜》 
金剛,喻也。般若,法也。以金剛之貞,至堅至利、能斷難斷,能碎萬物。譬喻般若空慧,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是名金剛般若。

波羅蜜Pa%ramita%,又作波羅蜜多,播囉弭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曰度。以名菩薩之大行者,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
(《金剛般若波羅蜜》至堅至利般若空慧,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使眾生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

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至堅至利般若空慧,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使眾生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以這個名字,你們應當供奉護持。為什麼呢?須菩提!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指真如法性,假名叫般若波羅蜜,並非有個般若波羅蜜實體存在。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有說什麼法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如來沒說什麼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粒子總和的數量多嗎?」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言:「非常的多,世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飛來蜜 的頭像
    飛來蜜

    飛來蜜養蜂場

    飛來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